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风雨无阻

沙漠风暴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 
 

通往内心深处的路是耳朵  

2008-12-02 20:32:42|  分类: 摘抄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 在这个日益讲究沟通的年代,人们似乎变得愈来愈难以沟通。你可以随便去问一个人际关系不好,或是夫妻失合的人,为什么会这样?如果他们想过真正的原因,通常都会得到同一个答案,就是--我们根本无法沟通。
 这世界上所有的冲突、误解大都是因为沟通不良所造成的。你说了一些话,但对方却将它想成另外一些话;或者对方说了一件事,而你却将它当成另外一件事。你们只关心自己想说的话,或只听进去自己想听的话,这使对方的“沟”愈挖愈深,愈挖愈不“通”。
         到处普遍都有这种情形,许多婚姻咨询顾问和离婚专业律师会告诉你,他们天天在听委托人抱怨:“他(或她)根本没在听我说话!”不少公司的老板、职场的主管也常有过类似的烦恼,他们以为已经把自己的意思说得够清楚了,去发现下面的人根本没听到他们说什么。
        你可曾注意到这种情形----当别人正对着你说话时,你是那么的忙碌,忙着准备你要接着说什么,忙着弄清楚对方说的是对是错,或是你的脑子已被别的人、别的事塞满了.....所以你只能听到片段的讯息。这就是大家沟通不良的主要原因----根本就没有在沟通。
        “倾听”才是沟通的第一步。许多人常会用主观认知来揣测说话者的意思,并先入为主地下判断,因而无法真正听进去对方所说的话;其次,听着也可能急于将自己的感受、经验或者一件告诉对方,以至最后常变成了各说各话。
        你可以注意一下,两个人在谈论某件事情时,他们会从别人的谈话里抓几句话,然后将自己想说的话衣服在那些话里再继续讲。及时他们闭上嘴巴,也不是在倾听,而是为下一次的发言做准备。所以两个人聊了半天,即使交往已久的朋友,却常会有“我认识他,却不了解他”的感觉。
        我看过生活在几十年的伴侣,但他们似乎跟陌生一样不了解对方,有时话还没有说几句又吵起来了。先生在说一些事,太太却在提别的事;或者太太一直在说某件事,先生却当作没他的事。相处了几十年,那个抱怨还是一样:“他(或她)根本不了解我。”
        有位妻子对先生抱怨说:“如果我跟你讲什么,你总是这只耳朵进,那只耳朵出,讲跟不讲都一样。”丈夫理科回道:“不错,你说的对。不过,如果我跟你讲什么,你总是两只耳朵进,一张嘴巴出,讲必不讲更糟。”
        沟通变成这么大的一个难题,每一个人杜绝的无法跟别人沟通,问题在于愿意倾听的人实在太少。我有一位病人曾陷入由于的深渊中,她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父母。
 她第一次说:“我觉得了无生趣。”可是父母毫不在意。后来她又对父母说她不想活了,但双亲乃不以为意,只回道:“别再胡思乱想了。”她终于自杀,最后所幸救活。当父母赶到医院才心急如焚地说:“你好傻,为什么这么做?有什么不能解决的,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们。“各位不难想象,听到这话,女孩心里会有多难过。
        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表现,而家庭或婚姻则是这种表现的最好的场所。可惜的是,很多父母、配偶从不用心听对方说话。
 要认真地倾听,就必须把所有的预设、判断、信仰都摆在一边。只有你的心处在接受的状态,你才可能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,真正了解“他在说什么?”“她的意思是什么?”
 沟通的目的是“了解”而非“改变”。伏尔泰曾说:“通往内心深处的路是耳朵。”早在两千年前,古希腊一位哲人也说过:“上天给我们两个耳朵、一个嘴巴的意思,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。”的确,一双愿意聆听的耳朵,远比一张爱说话的嘴巴更受欢迎。
 我们都知道说话没有被对方倾听是多么令人挫折沮丧的事,但我们又有多少人曾真正静下来听听别人的心声?
        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,孩子抱怨父母只会说教;先生指责太太意见太多,太太责怪先生不停别人的意见;就连一些同事、同学、朋友,我么也因太忙或太懒,而忘了去倾听他们的心事。
        要知道,沟通的目的是为了“了解对方”,而不是“改变对方”。多数的人有种谬误,以为沟通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看法,希望对方能改变,改变成你喜欢的样子,这显然是难以实现的,往往很多的冲突和误会也由此而生。
        记住,重要的不是“讲”什么,而是“听”什么。真正成功的沟通就是:“无我”地倾听,静静地聆听对方的想法、愤怒和失望,而不加热河否定或批判,这对双方都是最好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-----------------  台湾《不设防文学广场》 文/佚名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41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